龔洪勝(左)接受群眾法律咨詢。
通訊員 鄒晴
“爹爹,您回去準備好剛才胡所長說的這些材料,到時候交給國土所就可以申請新的宅基地了。”因為劉爹爹的耳朵不太好,龔洪勝不得不湊近老人的耳朵,一字一頓地說。
近年來,寧鄉市人民法院雙鳧鋪人民法庭管轄了雙鳧鋪、大成橋、回龍鋪等5個鄉鎮,收案數量連續多年居寧鄉法院農村法庭第1。今年截至7月31日,該庭共受理案件461件,2名員額法官帶領1名法官助理、2名書記員共審結案件437件,結案率為94.79%,結收比98.42%。
作為雙鳧鋪人民法庭的庭長,龔洪勝除了扎實磨煉專業辦案技能外,還琢磨出了一套與群眾打交道的獨特方法。
兩處違章建筑成了“硬骨頭”
“天天與群眾接觸,慢慢也就有心得了。”龔洪勝說,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這里產生的矛盾糾紛,很多都是因為賭一口氣、爭一次面子,解決好了雙方繼續睦鄰友好,解決不好甚至可能影響兩家幾代人。
正因為如此,在處理一些案件時,只講法理可能不能真正從根源上化解矛盾,往往需要更多地從群眾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了解他們的訴求與期盼,在辦好案件的同時做好群眾的暖心人,才能走進群眾心坎,打開心結。這是龔洪勝的目標,他也是這樣做的。
今年8月9日晚上7點,在雙鳧鋪鎮合軒村村部,一個由雙鳧鋪人民法庭、鎮綜治辦、鎮國土所和合軒村村委聯合召開的拆除違章建筑協調座談會正在進行。
2003年,雙鳧鋪鎮合軒村的劉某與文某申請審批通過了一處臨時性用地規劃,使用期限為兩年。審批通過后,兩人在097縣道旁各建了一個生豬養殖場。土地使用到期后,他們既沒有續辦手續,也沒有對養殖場自行拆除。之后,隨著兩家人口增多,兩家的老人便翻修了養殖場進行居住,將騰出的房子留給兒子及后輩使用。
“距離臨時性用地使用期限過去了10多年,劉某、文某兩家建房也居住了10多年,突然被通知要拆除,兩家有抵觸和反抗情緒是可以理解的。”龔洪勝介紹,當劉、文兩家得知自家的住房是違章建筑要被拆除時,兩家人都非常氣憤,對上門勸導的村干部也不太友善。
為了向兩家人做好釋疑工作,化解他們對拆除違章建筑的抵觸情緒,協調會上,各有關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從政策到法規、從民意看法到安全居住隱患等多方面耐心地分析規勸,劉某、文某仍舊不接受。其中一家的老人甚至揚言如果拆了他們的家,就要睡到政府去……
“背靠背”找到癥結解難題
考慮兩家人情緒十分激動,龔洪勝立刻想到要采用“背靠背”的形式進行溝通,逐一溝通、逐一化解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他馬上與村干部溝通,隨即將兩家人分開,再仔細地問詢兩家人的困難與訴求。
終于,在龔洪勝鍥而不舍地追問下,劉某道出了實情,“法官,我不是真的要鬧,只是房子拆了,這一家子這么多人,原來那個小房子根本不夠住啊”。龔洪勝拍了拍劉某的肩,起身走到文某面前,了解到他不肯拆除也有相似的苦衷。
找到了癥結,工作就好開展了。隨即村、鎮以及國土所的干部就劉某、文某家的人口與房屋問題進行商討,決定由兩家分別提交書面申請,進行增加或新批宅基地,保障兩家的基本住房與人口相匹配。
此時,劉某、文某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在兩人配合下,大家又對拆除違章建筑以及申請宅基地等問題進行了更詳細的安排。
次日一早,兩棟違章建筑被順利拆除。“這次順利拆除兩棟違章建筑,真要感謝龔法官。”合軒村副書記潘正平由衷地稱贊。
“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最基層,消化在最基層,解決好最基層的社會治理問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龔洪勝有些靦腆。
近年來,雙鳧鋪人民法庭以綜合治理聯席會議、訴調對接工作點、無訟村(社區)、全國社會治理示范鎮為指引,通過實踐和探索,積極構建了一套訴源治理新模式。“多到群眾中去,聽聽他們說什么,才能明白他們要什么。”龔洪勝在這種模式中悟出了自己處理群眾間矛盾糾紛的妙招。在與群眾的良性互動里,一個美麗鄉村、無訟鄉村的故事正在積蓄力量,徐徐展開……
責編:萬丹
來源:法制周報